这些天,以奋斗为主题的讨论,在我的微信列表中集中爆发。诸如:人可不可以不奋斗?今天的人们奋斗的姿态为何如此激烈?……观点针锋相对,但内容都不陌生,一方奉“比你优秀的人都在奋斗,你有什么理由不努力”为金句;一方反问“我就愿意平凡的活着,为什么一定要努力”。这些讨论争辩中裹着的疑惑,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现着,但追根究底人们想问的是:在一个迅速变迁的时代里,什么才是我的解药?
这个问题,也曾在18世纪英国人心中徘徊不去。那时,工业革命如火如荼,英国发展日新月异,可除了主导变化的少数人,那些世代耕种的农民,也深感无所适从。甘于平凡的人们,想过祖祖辈辈一样的生活,他们坚守着农耕理想。但是,很快,他们邻居的田一块一块变成纺织工厂的绵羊牧场,自己那一小块土地渐成孤岛,农夫山泉有点甜的传统最终失守。认为自己应该努力奋斗的人,一波一波涌入伦敦,进入工厂。可比起熟悉的生活,城市的一切都很陌生,工友之间也不像乡里乡亲一样亲热。辛苦一整天下班后,等着他们的是漫长夜晚,怎么度过呢?在街上买杯杜松子酒,喝到酩酊大醉,睡在旅店的草席子上,等着酒醒了,继续上班。那时,他们或许也在想,为什么想平凡而不得,为什么奋斗是如此惨烈。
如今的长者,很喜欢痛心疾首地感叹,年轻人被手机占据了魂魄,行走坐卧时刻不离。但是,他们却没有提,他们那一代人在电视普及后,是怎么样黏在电视前,看各种电视剧、脱口秀、新闻甚至广告,被更上一代的人贬称为沙发土豆的。比起18世界的英国人,这些人无疑教育水平更高,闲暇时间更多,可是,正逢二战之变,世界形势陡换的他们,也只是把时间花在了电视上而已。
被裹挟着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人们,尤其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国土上,前一刻,有人身处农业时代,有人享受工业时代,面对突然涌现风云变幻,只有极少的人做足了思想准备。留恋确定、幸福往日的人们,很难不问一句:我就愿意保持平凡,怎么了?在时代浪潮上与之共舞的人,被迅速地抛上又卷下,奋斗姿态激烈至极。自我感动的同时,自然也就有股怒其不争:我如此努力,还依然战战兢兢,你们居然甘愿平庸?
这一代人,为什么奋斗的如此激烈?
因为世界正在剧烈的变化着。有些人很爱评说我们这个国家或者这一代人,说人们浮躁、没有匠心、不珍惜小确幸,认为国民性如何低劣,文化底蕴如何缺失。可海量的信息扑来,不迅速浏览怎么跟上外界的步调,技术升级日新月异,不频繁掉转船头,怎么始终处在前列。就像御柳玄在知乎上说的一样,如果你面对的是一潭沉静的湖水,自然可以泛舟湖上,心中充满安定感、余裕感。可如果你面对的是一条汹涌大河,你就只能顺流而上,在震天涛声中,享受兴奋感,也承受彷徨和紧张感。
也因为人们有了更多的追求。伦敦的进城农民,用杜松子酒打发时间,战后的人们用电视消磨自由,而今天的人们,则在闲暇的自由时间里做起了创造者和分享者。素未谋面的人们,能合力编辑出维基百科,不拿任何工资的程序员,能为软件开源兢兢业业,这些人用自己奋斗为社会生产出了认知盈余,他们喜欢消费,但更乐于参与、创造、分享。
当然,这并不是因为这一代人比先辈更加纯粹,更加高尚,他们只是秉承着人类固有的动机,恰好赶上了便利的生产、交流工具、合适的机遇、慷慨的时代文化。这些因素相遇,让他们艰难地奋斗也幸福地享受着。